张晓刚官方网站
http://zhangxiaogang .meishujia.cn
我的主页 我的简介 我的作品 艺术思想 我的相册 专家点评 画集出版 媒体介绍 网上留言 常用印签 艺术资讯 我的访谈 获奖|收藏

张晓刚

评论文章
独白的力量——谈张晓刚的九十年代创作

 八十年代,整个中国文化的发展始终贯穿着集体命运使命意识的主线,在减少了题材上宏大叙事的同时,在精神诉求方面一如既往地表现对于宏大问题的关注,即使在形式探索方面也普遍带有悲壮的宣言样式。在八十年代末的“中国现代艺术大展”之后,对于艺术的迷惑情绪蔓延开来。   进入九十年代,文化历经近乎休克的短期徘徊后,迅速转向艺术本体的探索,并逐步成熟起来。文化艺术成熟的标志是在几十年里终于表现出艺术对个体意识的主动追问和相应艺术语言表现的完善和自信。进入二十一世纪,市场的触觉无处不在,而且往往表现出压倒性的力量,文化被市场的无形的手所把控。文化艺术由自身发展的主动,而变成为策划为先导下的一个个棋子,艺术将变成怎样,成为一个疑问。   如果一定要选择一个人和他的艺术能够代表九十年代中国艺术发展状况的话,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张晓刚。他恰好在上述的每个时代节点完成了艺术的转型。特别是九十年代,体现他个人记忆和价值思考的《大家庭系列》,也正是这个时代文化艺术摆脱精神空泛和流俗而拥抱人文关怀的整体趋向。吕澎在《二十世纪中国艺术史》以《大家庭》做封...

张晓刚:绝地逢生

“当你的画卖100美元时心里很踏实;等卖到100万美元时,却很麻木,甚至有一点点惊慌。”张晓刚曾经这样说。他记得,自己第一张画卖了100美元时,那是实实在在的高兴;当被别人认为值100万美元时,他觉得好像在说另外一个人。这幅卖到100万美元的作品,他当时拿到了大概5000美元。他更看重的,还是别人说他的画很好。   他是个善于自我反省的人,而正是这种反省给了他冷静的头脑,使得他在德国之行被打击之后绝地逢生,亦在作品被拍出天价之后,反而更多地思考关于艺术本质的问题。   在各种声音之中,他保持自己的态度,清晰得近乎冷漠。   “你越拒绝前卫,别人越认为你很前卫!”这是张晓刚的困惑,也是很多前卫派艺术家的困惑。作为中国当代画坛最炙手可热的画家,张晓刚不认为自己的艺术很前卫,相反他一直在往回看,一心想要退出前卫,但他的这种艺术态度却成为一种前卫。   在一个闹中取静的地方,落地窗边的沙发上,听着咖啡吧幽雅的轻音乐,看着窗外熙熙攘攘的人流,静谧与喧闹、繁华与纯净,尽在转...

从孤独的个体到炽热的市场---《张晓刚书信集》读后

 书信越来越成为研究当代艺术史的重要材料。相比那些杂志、报刊等公共媒体夹杂的一丝不苟的文字和心怀叵测的话语,它能让我们触摸那些鲜活的心灵。我在研究80年代理性思潮时,曾将历史材料分为发表与未发表两类,其中,书信就属于未发表的私人材料。这些不面向公共空间的文字,多少年后更能向我们真实地呈现那些人、那些事。1980年代至1990年代,艺术家们给我们留下了那么多在黑夜中涌动的文字,帮助我们揭示那段历史。读王广义、舒群等人的信,那严密的操作计划迎面而来;读张晓刚、毛旭辉等人的信,那孤独的灵魂和无奈悠然而至。但无论是为名誉的操作还是为精神的孤独,在90年代都归于市场的交换,殊途同归。不同的是,前者是主动获取,后者有些被动给予。主动获取者欢呼雀跃,被动给予者却有些犹豫不决。   《记忆与失忆——张晓刚书信集》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当代艺术近20年来发展的一个缩影,呈现了艺术家如何从一个孤独的个体转为市场的参与者。1981年到1996年,正是中国当代艺术从八十年代的精英理想转入九十年代现实市场的时间,也是艺术家由国内革命转入国外奋战的时间。张晓刚与友人长达16年的通信帮...

张晓刚透过“16∶9”看世界

艺术家张晓刚的母亲于今年去世。他最为人所知的《大家庭》系列作品中那个瓜子脸、小嘴、两道细细的弯眉的女人原型,就是他的母亲。母亲去世后,张晓刚在可以映出人影的钢板上绘制了作品《母亲的灵魂》,画面中只有斑驳的老家具,一如母亲在世时那样陈列着。如今,这幅作品正在北京今日美术馆展出。   此次名为《16∶9》的展览展出了张晓刚于2010年的油画新作。绿墙、黄孩子、灯泡、墨水渍,张晓刚延续了之前作品中的符号系统,只不过,这次所有的作品一律在16∶9的构图里展现,老记忆被重新定格在“宽银幕”里。   据策展人冷林介绍,“16∶9”是一种流行的电影、电脑和电视机屏幕尺寸,被人们俗称为宽银幕。眼下,屏幕为4比3结构的老电视机,正在逐渐被16∶9的宽银幕取代。   在张晓刚看来,“16∶9”是看待世界的一种视觉角度,人们越来越依赖这样的方式和尺寸去感知世界。“比例的改变,是观察事物、生活的改变。这是一种象征,是我们已经有了以及还想要的东西。”张晓刚说。   尽管表达的媒介和方式产...

论张晓刚

在当代中国具有广泛知名度的艺术家中,张晓刚是一位独具特色而又不断演变的油画家。   1977年—1992年在四川美院就读期间,张晓刚以《天上的云》、《羊群远去》等作品开始为画坛注意。其作品和具有社会批判性的主流倾向相比,表现出个人对大自然及草原生活的特殊感应,接近凡?高而离距怀斯。与周春芽、陈卫闽、叶永青等人一样,属于乡土绘画中具有表现主义倾向的一脉。   1984年张晓刚因为酗酒躺倒在病床上,这事件之于他是一种幸运,病室情景诱发了他深藏于心的隐秘:幼年因母亲患精神病而形成对超验世界的好奇和疑虑;自身性格中谨慎、纤弱、多疑,且胆怯于外在压力和心灵伤害的心理;还有因失落而孤独,因期待而躁动,由于青春逝去而恐惧死亡的精神状态。仰卧病床,他在白色的充满神经质线条的床单上,在一个个幽灵般互相观望的病友那里,在衰弱之躯无可奈何走向死亡的痛苦呻吟之中,看到的是他自己——生命的危机和生存的意义。   这一时期的中国美术,其基本趋势是对既定生活原则和艺术观念的怀疑与否定。张晓刚以非常个人化的原因和社会文化情景相接。他在医院画了一批素描《黑白之间的幽灵——...

1 2 下一页

※ 中国美术家网 ※ 会员个人网站
 

Processed in 0.788(s)   58 queries